摘要:以小学民间美术教学为载体的美术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直接抓手。本文对于开展民间美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与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民间美术 课堂教学
一、背景
近十几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对外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中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即: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这5项素养,简称为5C素养。该报告指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5C素养的核心,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与认知便是这条要素的首要行为表现之一。
美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小学美术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与日前所提出的未来公民5C素养十分契合。而我通过长期在一线美术教学岗位上不断实践与反思中也逐渐体会到“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美育的养成,更是传承与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
(一) 基于教材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指南》中指出,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并理解世界各国美术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梳理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依据《课标》中对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门类的归类以及美术单元主题的规划;依据《学科教学指南》的要求,我对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到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可以看到小学二至五年级均有《感受民间艺术》学习单元,内容丰富多样,小学低年段,通过做做玩玩,了解扎染、蜡染等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以及民间玩具的特点,并进行仿制;小学中高年级段,通过欣赏与比较,了解剪纸、皮影、脸谱等民间工艺创意表达的乐趣,激发对民间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基于教学
在小学美术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已逐渐开始注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是由于民间艺术对于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学生也无法完整的深入的理解其内涵,在教学中似乎尚未 完全脱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仍然机械被动地接收着知识与信息。而这种状况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民间美术上成纯欣赏课,很多学生不喜欢民间美术课,更喜欢能够动手操作的美术其他实践类的内容。究其缘由,我认为并不是教师缺少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也不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不是教师没认识到改变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三)教学中的问题
经过访谈与调查,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民间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教师过于注重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课的重要性,没有花费必要的时间与精力去理解课标与教材,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了;其二,教师自身未具备丰富的相关美术专业知识,在欣赏评述某一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无法教授于学生更有深度的知识内容。其三,由于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目前的生活,因此很难体会其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新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地域和生活, 教学模式也应灵活多样。我将以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观摩的几节小学民间美术课为例,并结合自己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谈谈小学民间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探究文化内涵
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理解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寓意和文化内涵比较困难,因为与他们的生活有很大差距,这样就要求教师去寻找一根桥梁,让孩子接受并愿意学习和探究。
以西安高新小学张敏仓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美术欣赏课《多彩的民间美术》一课为例。老师在《看图猜意》的游戏中出示了苹果、桂圆、柿子、荷花、鱼等几组图片,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这些物品的“谐音密码”。学生们讨热烈,如柿子—事;梨—利;金鱼—金玉;鸡—吉等等。在讲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象征”寓意时,教师出示一幅牡丹图片,并提问:牡丹,被称作什么花?(国花)教师又出示剪纸与刺绣的牡丹作品,提问:这种创作形式的牡丹给你什么感觉?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那么你觉得牡丹象征了什么寓意?(富贵)。在课的最后环节,教师以“送祝福,说吉祥话”的活动进行了情境创设:如果你的爷爷奶奶过生日,你将送他们什么样的民间美术作品并送上什么祝福的话?孩子们纷纷回答:寿桃——寿比南山;柿子——事事如意等等。
张老师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入手,以读图——探究——理解——表达为赏析路径,引导学生进行民间美术作品赏析,了解民间美术作品中图形或是物品背后所赋予的美好寓意,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达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走出课堂,引导创新实践
目前,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小视频、pad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比比皆是,但是如何能够真正将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以达到真正促进教学、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助力,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京明老师执教的《走访民间艺人》一课为例。王老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通过合作探究定制走访方案、现场视频连线采访民间艺人,解答自己对民间工艺作品的疑惑,获取知识与情感体验。
如何在走访时进行有效提问,与艺人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所需信息,近距离了解民间艺术是本节课的难点,王老师引导学生以走访前制定走访方案、确定人员分工,走访中问题的设计作为任务驱动,进行自主探究与实践。课上,学生们对毛猴艺人进行了电话连线的采访,探寻民间工艺“毛猴”的艺术特点、方法技能以及创新发展。
学生通过电话采访,让学生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在课上拉近民间艺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与探究,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 析比较探究等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欣赏或评论艺术作品,剥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权利,学生很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王老师借助信息技术,运用“走访”的形式,抓住关键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探究学习,突破了学习的空间,延伸了学习的时间,使美术欣赏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二)调动感官,感受多元之美
以我区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师研修基地菜单式专题培训中陈小君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素雅的青花瓷》一课为例。本课抓住二方连续纹样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折叠的方法,完成一个扇形青花的制作,感受青花瓷清新、素雅之美。
陈老师带领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的视频开始,先以奇妙的舞蹈艺术创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视频中,顶盖和底座两个青花瓷的道具中间,由舞蹈演员的身体组成胚体,跟随音乐律动,演员摇动身姿,变换出不同形状的“青花瓷”,激发学生对于青花瓷的艺术联想。通过刺激视觉、听觉不同的感官,让学生建立对青花瓷纹样之美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将舞蹈艺术的美结合了到民间美术的课堂当中。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音乐、舞蹈的旋律、动态之美,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总结
在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大背景的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策略研究,在教学中融入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体悟式、评述式教学形式,同时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图片、影视作品进行展示,以延伸学生课堂中学习的时间,突破学生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链接与思考,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解读民间艺术,去理解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除了本文中所整理与积累的一些经验案例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还从不同的视角、运用多元的载体或渠道进行民间美术教学策略的研究,例如: 走出课堂、走进展览馆、博物馆进行民间美术的考察活动,为学习经历增色,获取更丰富的体验以及更深刻的体会。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虽已开展, 但仍然还不够成熟, 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我们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育和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04
[2].钱初熹《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2015
[3].王玉荣《探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2017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顾 颖《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美术》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