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21-05-03 09:57:46   发布人:张金妹   

教学是一门学问,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影响我们课堂教学的因素非常多:既有教师、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教材、课堂环境、学习氛围、社会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那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兴趣,学生才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抓住。

对于兴趣的激发,方法有很多。比如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常常会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经常使用的有游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开端引趣法等。利用一个故事、一个演示、一个游戏、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奇妙地引入新课,层层推进、慢慢深入,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一步一步引到学习中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拿游戏导入法来说,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乃至整个小学阶段都特别好用。因为它符合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此方法不仅仅在新课导入时用,有时候在教师过程中也会用。如低年级语文字词教学时,老师经常会使用“叫号游戏”或“送字宝宝回家”等游戏,一是复习巩固,二是让一部分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的学生,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还比如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谁的理解更透彻?谁的字更漂亮?

另外图片导入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导入法。这种方法直观、形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我在教四年级《白银仙境的悲哀》一课时,我采用图片导入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白银仙境前后不同面貌的图片,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探知的兴趣和愿望,感受到环境问题破坏之严重,体会到白银仙境悲哀的原因所在,从而强烈意识到人类对环境及地球的伤害,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更深了。 

因此,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的创意。这样,他们才乐于学习、乐于探索,才能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一言堂。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师生的地位不平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的改革,新的教学理念也慢慢地深入人心。旧的教学模式已被完全打破,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最烦被迫学习。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确确实实地认识到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达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只有使学生参与的行为和实践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勉强的、被动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发挥到极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比如这学期,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不能正常开学,教学活动只能在网上开展,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加上这学期所学内容较多的涉及到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大的空白。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我在上课之前积极地参阅资料,充实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尽力在教学时以学生为本,在体现自己的引领作用时,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一样,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通过探究、讨论、分享,让他们领会知识,努力使学生在这特殊的时期计划好自己的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参与网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效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学问学问,勤学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因此,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湛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能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有声有色。那么教师要如何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地思考呢?

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语句来提问,也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提问,问题要切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咀嚼有味,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内容。比如二年级《海上气象员》一课,抓住关键的词句及情境,利用课文内容比较浅显的特点,来设计问题:谁是海上气象员?它是如何预报天气的?为什么说它是海上气象员?利用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先在文中找找小海鸥和妈妈的对话,进而找出海鸥妈妈三天不同的表现和收获,促使学生思索,为什么海鸥妈妈表现不同,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疑,展开教学。边交流边把海鸥妈妈三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收获和三天不同的天气,利用多媒体出示在大屏幕上。这样下来直观形象、层层推进,不用老师多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很快读懂,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课文内容了。

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可以抓住发散点来提问,教师可抓住教材意尽而未言之处来发问,能有效地激发、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抓住学生的模糊点来设计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候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认识上的疑惑之处,提问引思。如在教四年级《狼和鹿》一课时,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猎人们杀死了害死鹿的狼,反而是害了鹿群、破坏了森林?而狼反而成了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我当时让学生找找狼没有被杀时森林和鹿群时怎么样的?狼被猎杀后森林和鹿群又是怎么样的?通过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了。总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了问题,则学生的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努力,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真正得到提高。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