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沈巷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常规
发布日期:2023-03-09 21:12:11   发布人:沈巷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实施“两纲”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

一、备   

1、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适度,明确具体。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层次性。基础性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现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注意突出重点,有机整合。将落实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教学内容的处理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贴近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本地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与本校、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文本教材,充实拓展鲜活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效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容量恰当,易于学生接受。

二、上    

1、依据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形成规律实施课堂教学,融知、情、行为一体,环节紧凑,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2、面向全体,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活动化”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探究、实践,注重学生道德思维与判断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与社会性发展。

4、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专业素质扎实,师生情感融洽,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民主,注意启发引导,鼓励质疑问难,关注生成性问题,及时反馈调控。

5、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6、努力拓展教学渠道,于其他相关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必要时走出课堂、邀请校内外人士参与等,增强实效性。

、作   

本课作业形式多样,有些是用画或文字记录观察或调查到的社会现象,有的是连线寻找相关的事物,有的是选择、填空或分类,也有实物制作等。低年级的作业具有游戏性质,随着年级升高,作业中逐步增加要求用文字回答的问题。

教师要加强作业指导,特别是一些需要调动学生综合能力,或者需要进入家庭、社会才能完成的作业,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要急于完成,而应把重点放在作业过程的质量上面。

四、评   

本课程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两纲”教育要求,坚持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1、    突出激励性。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加以鼓励,不断引导他们进步。

2、    关注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其中、期末时要把阶段性的评价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手册”中。

3、    凸现多元化。评价标准要多维;评价主体要多元,把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评价手段要多样,书面考查、观察记录、活动记录、竞赛评比、成果展示等等。

4、    丰富评价渠道。可与班主任的品德评语、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及其他相关评价机制结合。

五、研   

    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课程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有机整合的研究,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2、以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引领,剖析课例,挖掘课程内涵,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3、依托学科主阵地,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发挥教育时效,将泖峰文化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为范例,开展课程建设,丰富学科渗透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

六、辅   

1、既要重视大多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也要关注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点拨,进行必要的辅导。

2、对课外作业、活动进行必要的方法与过程的指导,利用假日小队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各项能力开展探究活动。


青浦区沈巷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备课评估表(试行)

      年级             教师                       

指标

(权重)

观察要点

分值

得分

主要优点及典型问题

5

4

3

2

基本要求

(20)

了解课程课标

知道学段教材内容

明确任教年级单元知识

教学重、难点。

备课要素

20

有学期授课计划

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做到一课一教案

超前备课一周左右

目标内容

25

目标准确、具体、可测

练习安排、设计有针对性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

提倡学习分析基础上的备课

板书体现知识构建过程

过程方法

25

体现课型特点

教学结构合理

反映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的适切方法和策略

预设学生解决关键问题方式

辅助手段

10

教学辅助手段选择合适、有效

课件、教具、学具准备妥当

总体评估

评估总分:

得分:

特色加分:

学科组长签名:        

教导处主任(副主任)签名:          教导处盖章:   年   月

评估方法:

⑴、评估总分=等第总分(得分和)+特色分。

⑵、对一些比较“模糊”的“观察要点”,评估者可采用提问形式加以了解。例如,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课标中把教学内容分成哪几个模块?以此判断被评估者对学科课标了解的情况。


青浦区沈巷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课题:                                                                  

执教者:             班级:                                午第 

评价

项目

           

评价程度

得分

5

4

3

2

教学

目标

依据学生实际及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适度,明确具体。

体现三维性,并注意突出重点,有机结合。

能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

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及思想行为实际,贴近社会现实。

有效处理文本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把握重点、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容量恰当。

教学

过程

方法

依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合理,环节紧凑。

注重自主、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并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活动化教学,引导体验探究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鼓励质疑问难,关注生成性问题,及时反馈调控。

注重过程性学习评价,评价主体、标准、方式及多元性。

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教学

效果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                 

教师

素养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民主,师生情感融洽。

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善于运用教学机智。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清晰,板书、操作规范熟练。

总体

评价

评价等级

道德与法治学科组组长签名:

德育处主任(副主任)签名:            教导处盖章: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