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修订稿)
根据市教学工作会议和区关于加强教学常规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对原学科教学常规的有关条款进行了认真反思,并在对相关教学环节开展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践研究和研讨。修订新的学科教学常规,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教师通过认真履行学科教学常规,不断规范、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以扎实有效地推进本校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备 课
⒈了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知道整个学期教材内容,明确任教年级各单元知识结构、内容安排、重点和难点及其在一学期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制定全学期教学授课计划及单元教学计划。
⒉教学目标准确、具体、可检测,并体现“三维”;准确把握学科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找准教学起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自身教学特点,选择适当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教材提供的例题、习题为基础,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制更有利于于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包括练习)。
⒊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数学课(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的特点和结构;凸现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学知识和易混淆的知识;尤其要反映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学关键问题的预设与应对措施,具有可操作性。(10年以上的教师采用电子备课,10年以下的教师采用手写备课)
⒋提倡在对学生学习实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须做到一课一教案,备课总量=周课时数×周数-考试、节假日等节数。并超前备课一周左右。
上 课
⒈教学工作准备充分。教师上课应精神饱满,熟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基本流程,教具、学具、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准备得当,上课要说普通话,做到准时上、下课。
⒉适度探究和适切引导有机结合。体现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适度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的过程。采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探究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建构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⒊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关注全体学生学习情况,倾听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普通话;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创新精神;用好课堂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敢于交流、表达,善于倾听,并能根据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
⒋注重教学目标达成。抓住教学关键,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并充分运用最佳时域教学新知;合理把握学生探究与训练时空。积极采用反馈、评价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⒌教学技能扎实。教学言语(包括提问)清晰、准确,引导指向明确;板书整洁、规范,发挥示范作用,凸显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记忆知识;教具、学具及媒体等辅助工具操作得当、使用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 业
⒈各类作业要求明确,数学训练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形式多样。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和错题记载册上的错题自行设计练习。
⒉切实保证课堂作业时间;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回家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⒊学生作业字迹端正,格式规范,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三、四、五年级养成打草稿的良好习惯)
⒋批改作业及时、规范,做到天天清。批改有评价“符号”,有针对性的评语,有批改时间记录,对错题要及时进行再批改。提倡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面批。
辅 导
⒈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批改作业等途径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技能缺失,并进行经常性的个别辅导。
⒉做好抓差补缺工作,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经常提醒学习困难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扩大视野,不断发展爱好和特长。
⒊根据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拓展型课和研究型课),目标具体、内容落实、形式灵活多样,并注意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评 价
⒈提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伙伴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与日常态度习惯评价相结合。
⒉按照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做好单元命题工作,确切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⒊及时批改检测试卷,做好质量分析、上好评讲课,认真做好学生成绩记录或“成长手册”记载。
研 究
⒈提倡对每周至少对两节课进行教学反思,每月一次较详细的《且行且思》。细心观察学生学习、作业情况,认真做好典型错例记载,便于了解学情和改进教学。
2.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和报刊杂志,期末撰写学科教学总结或专题论文。
青浦区沈巷小学数学学科备课评估表(试行)
年级 教师 年 月 日
指标 (权重) |
观察要点 |
分值 |
得分 |
主要优点及典型问题 |
||||||||||
5 |
4 |
3 |
2 |
|||||||||||
基本要求 (20) |
了解课程课标 |
|
|
|
|
|
|
|||||||
知道学段教材内容 |
|
|
|
|
|
|||||||||
明确任教年级单元知识 |
|
|
|
|
|
|||||||||
教学重、难点。 |
|
|
|
|
|
|||||||||
备课要素 (20) |
有学期授课计划 |
|
|
|
|
|
|
|||||||
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
|
|
|
|
|
|||||||||
做到一课一教案 |
|
|
|
|
|
|||||||||
超前备课一周左右 |
|
|
|
|
|
|||||||||
目标内容 (25) |
目标准确、具体、可测 |
|
|
|
|
|
|
|||||||
练习安排、设计有针对性 |
|
|
|
|
|
|||||||||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 |
|
|
|
|
|
|||||||||
提倡学习分析基础上的备课 |
|
|
|
|
|
|||||||||
板书体现知识构建过程 |
|
|
|
|
|
|||||||||
过程方法 (25) |
体现课型特点 |
|
|
|
|
|
|
|||||||
教学结构合理 |
|
|
|
|
|
|||||||||
反映解决重点 |
|
|
|
|
|
|||||||||
突破难点的适切方法和策略 |
|
|
|
|
|
|||||||||
预设学生解决关键问题方式 |
|
|
|
|
|
|||||||||
辅助手段 (10) |
教学辅助手段选择合适、有效 |
|
|
|
|
|
|
|||||||
课件、教具、学具准备妥当 |
|
|
|
|
|
|||||||||
总体评估 |
评估总分: |
得分: |
特色加分: |
|||||||||||
学 科 组 长 签名:
教导处主任(副主任)签名: 教导处盖章: 年 月
评估方法:
⑴、评估总分=等第总分(得分和)+特色分。
⑵、对一些比较“模糊”的“观察要点”,评估者可采用提问形式加以了解。例如,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课标中把教学内容分成哪几个模块?以此判断被评估者对学科课标了解的情况。
青浦区沈巷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课题:
执教者: 班级: 年 月 日 午第 节
项目 (权重) |
内容细目 |
程度评价 |
备注 |
||||
5 |
4 |
3 |
2 |
1 |
|||
教学目标 (20) |
凸现学科功能 |
|
|
|
|
|
|
课程适应学生 |
|
|
|
|
|
|
|
学习方式变革 |
|
|
|
|
|
|
|
三维目标整合 |
|
|
|
|
|
|
|
教学内容 (15) |
整体把握教材 |
|
|
|
|
|
|
准确把握重难点 |
|
|
|
|
|
|
|
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 |
|
|
|
|
|
|
|
教学过程与方法(35) |
学习兴趣 |
|
|
|
|
|
|
结构程序 |
|
|
|
|
|
|
|
教学方法 |
|
|
|
|
|
|
|
课堂互动 |
|
|
|
|
|
|
|
教学评价 |
|
|
|
|
|
|
|
课堂训练 |
|
|
|
|
|
|
|
教学手段 |
|
|
|
|
|
|
|
教学效果(15) |
知识与技能 |
|
|
|
|
|
|
学习品质 |
|
|
|
|
|
|
|
获得体验 |
|
|
|
|
|
|
|
教师素养(15) |
语言清楚简洁,教态得体大方 |
|
|
|
|
|
|
板书条理清楚,教具操作规范有效 |
|
|
|
|
|
|
|
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
|
|
|
|
|
|
|
总体评价 |
|
|
注:总分100~90为“优”;89~75为“良”;74~60为一般;60及以下为“较差”。
数学学科组组长 签名:
教导处主任(副主任)签名: 教导处盖章: 年 月
青浦区沈巷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评估表
年级 教师 年 月 日
指标 (权重) |
观察要点 |
等第 |
得分 |
主要优点及典型问题 |
|||
A |
B |
C |
D |
||||
作业质量 (20) |
作业要求明确;训练安排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形式多样;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和发展要求选择、设计作业。 |
|
|
|
|
|
|
作业数量 (20) |
确保课堂作业时间和练习量;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回家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
|
|
|
|
|
|
作业习惯 (20) |
学生作业字迹端正,格式规范;具有按时完成作业,缴交作业的习惯。 |
|
|
|
|
|
|
作业批改 (20) |
及时、规范批改作业。做到天天清;有批改评价“符号”,时间记载;对错题及时进行再批改;提倡对学困者进行作业面批。 |
|
|
|
|
|
|
错例记载 (20) |
及时做好典型错例记,分析原因,并为改进教学和练习课或复习课教学积累资源。 |
|
|
|
|
|
|
总体评估 |
评估总分: |
|
|
特色指标、加分: |
学 科 组 长 签名:
教导处主任(副主任)签名: 教导处盖章: 年 月
评估方法:
⑴、先根据评估指标和观察要点,打出该指标的等第(打“√”);然后,确定指标的得分,标准为:A(好)=20~18;B(较好)=17~15;C(一般)=14~12;D(较差)=11以下。
⑵、根据“作业”环节创新程度,可加分1~5分。
⑶、评估总分=等第总分(得分和)+特色分。
⑷、总分评估:根据评估总分进行总体评估(等第),标准为:100~90=A(好);89~75=B(较好);74~60=C(一般);60以下=D(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