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研究的不仅是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怎样学的活动过程,研究如何把学习语文过程中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方法、技能技巧教给学生,最终达到学生自能学习的理想境界。故而我们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指导学生“会学”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以预习为起点,尝试自学能力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需准备阶段,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一条较重要的途径。老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预习,则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逐步掌握一些初步的预习方法,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形式。一般地说,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学生预习。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2.拼一拼,读准字音,读通全文。3.查一查,理解文中重要词的意思。4.试一试,解答课后的练习题。在布置预习时,我们要注意量不能太多,难度要适中,要有所侧重,切忌面面俱到。
以课堂为重点,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和取得能力是多渠道、多方面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课堂上是获取知识和能力最主要门径。以课堂为重点,授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虽然文无定法,但有路可循的。做老师的设法把文章的思路变成教学的教路,再把教路转变为学生自读的“学路”。从这种意义上说,教材中呈现出各种体裁的文章,而每类体裁均有一条内在的具有共性的规律,把规律授予学生,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养成了。如学习写人的文章可以交给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学的规律。如何抓呢?做到三抓。抓住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有关资料,想想作者当时的处境,心境及写作意图;抓住具体事例,想想人物的精神面貌;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想想人物的思想品格。类推把写事的文章、状物的文章、古诗文等各类课文一条内在的规律传给学生,久而久之地训练,无须说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形成。
以复习为联点,融化学习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运用知识反复训练的实践中取得的。在预习和课堂中的学法,仅仅是首次起步,迁移开始尝试。要熟练掌握某一项读写知识,真正形成技能尚需再通过复习、点拨、练习等途径加以强化。在复习中进行系统整理,比较归类,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如在复习写人的文章时,揭示下面学习步骤:1.找地点、时间、人物。2.想写3件什么事。3.议人物的心理、外貌等。4.提文章的中心。其过程是出示学法、练习、矫正、升华。
以课外为重点,迁移学习能力
构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获得知识,包括看、问、听、思。第二层次是巩固知识,包括练习、复习、记忆。第三层次是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包括运用和创造。课外学习可以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语文学科中,一般课外活动包括成立读书小组,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介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读物。组织故事会、读书交流会等,指导写读书笔记。
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持之以恒,加强指导,才能达到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